|
|
微量元素與不孕症、性功能障礙 |
|
5282 人點閱│2010.12.14 09:42 發表
|
不孕症是一種警訊,並非”不能生育”,而是”不易受孕”。古人云: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,自然造成心理壓力,導致影響到自律神經及免疫系統之運作而造成不孕症、精神失律,性功能障礙等問題。
不孕症的發生男女均有其因素,諸如卵巢、輸卵管功能不良,子宮內膜異位、骨盆腔發炎,子宮頸黏液異常,精蟲異常症、感染、性功能障礙、心理因素、內分泌失調、荷爾蒙不足等問題。都需藉由醫師診療或攝取正確的機能性營養品及微量元素等;來加以調理身體,進而獲得孕育及性福
相關微量元素與不孕症及性功能障礙:
Cu、Mn、Fe、Se、F、Mg、Ca、V、S、Zn、Ni、Co
硫(S): 是構成細胞質之主要成份,參與體內生物化學代謝,也是胰島素合成成份,硫與醣類結合成黏多醣類(mucopolysaccharide),以維持關節間韌帶的潤滑,並促進傷口癒合,產生免疫抗體,如含硫的穀胱甘肽(glutathione GSH),能對抗自由基,具抗氧化作用保護細胞,含硫的肝磷脂能促進血液凝固。軟骨素(chonodroitin sulfuronic acid)為鞏固軟骨骨骼肌腱的基礎物質,另許多含硫物質具有殺菌及提昇性腺功能之作用。
硒(Se): 是最具抗氧化、清除體內因代謝過程產生過氧化物、有毒物質之基礎元素,如gultathione peroxidease是硒聯同鐵、錳、鋅、銅等元素參與具有將自由基H2O2轉化成H2O,而產生抗老化,抗氧化之功能,更是參與其他酵素合成之重要輔助因子。硒是精子粒腺體外膜蛋白的主要成份之一,其可提升精蟲之活動能力,亦可抑制氟所產生的過氧化物而不致影響精蟲之活性。
鋅(Zn): 與子宮內膜受體結合具有特異性,也直接的參與人體之生殖功能、性腺分泌、免疫系統、生長發育、傷口癒合,前列腺素與胰島素合成等之功能。不孕症的子宮內膜鋅含量不足會使雌二醇,孕酮催乳素受體含量減少,而激素失去活性,組織發育遲緩,腦下垂體所分泌的生長激素激發性腺荷爾蒙分泌性荷爾蒙不足。
釩(V): 在生化代謝中參與多種酵素的催化反應,其抑制磷酸水解酵素之活性調控著細胞分裂及細胞周期,加強血液中攜氧功能,提升生育能力,降低新生兒死亡率,流產率,提升泌乳量,改善缺鐵所產生之貧血,並參與脂質、膽固醇之代謝,更能使身體減少疲勞感,使生命充滿活力之韌性。
銅(Cu): 是不孕症患者的重要元素,銅是體內20多種蛋白質和酵素的元素之一,銅離子可與SOD酵素結合,去除體內之自由基,使細胞與核酸有正常完整之功能,對於體內熱能的產生,尿酸代謝,脂肪之氧化作用均有重要之關係。
鎳(Ni): 參與體內酵素氫化作用催化劑,穩定核酸之DNA和RNA,促進細胞代謝,調節催乳激素(prolactin)的分泌,並促進乳腺生長發育及分娩後分泌乳汁。促進生育率提高、磷脂、血糖、脂質、膽固醇之代謝提高,生長發育,皮毛光澤,營養吸收,並能促使紅血球再生,造血功能增強。
錳(Mn): MnSOD(超氧化歧化酶)的重要成份;更是活化體內幾百種不同酵素運作的重要元素,其生化作用與鎂類似,能保護細胞粒腺體的完整性,改善造血功能,增強內分泌功能,提供腦部與神經細胞所需的營養素,使性腺荷爾蒙正常的合成與分泌。故適量的補充會使生殖器官發育完整,卵巢和睪丸不致萎縮,提升性功能及精蟲數量。錳與銅具協同作用。
鈷(Co): 對鐵的代謝,紅血球的發育與合成、B12的組成、酵素的合成或活性催化均具重要的角色,其更能提供體內能量的供給,輔助核蛋白的合成和細胞成熟,避免貧血、食慾不振、生長遲緩、泌乳不足及不孕或流產。
性功能障礙自然與不孕症有很大關聯性,尋求準確的醫療行為,減少精神與心理負擔、保持體力、提高免疫力、控制體重,多運動、尋求醫師提供正確的保健食品;自然可大大的提升受孕機率,並排除性功能障礙。
其他諸如糖尿病、攝護腺(前列腺)肥大、甲狀腺機能不足、肝功能不良,影響自律神經藥物等,若未能善加調理也會引起性功能障礙。
參考資料:
1. Mineral,Trace Element and Human Health,Life Science press
2. Adavance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& Health
3. Trends in Biomedical Sciences
4.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
5. Mol. And Cell Biol. 22:3656 2003.
6. British J. Urology 1998;82:76-80
7. J. Nutr.2002; 132(6)1299-1306
8. Biol. Trace Elem.Res,1994
9. Free radic Res.2001
10. Nutr. Res. 1996;16:139-181
11. JAMA 1995;274:463-468
12. Nutr. Rev 1997;55:99-101
13. Am. J. Epidemiol 1993;137:1115-11124
14. Am. J. bstet Gynecol 1996;175:1356-1359
15. J.Am. Collage Nutr 1998;17:322-326
16. Urol. Oncol. 2004;22(5):415-420
17. Biol Chem 383;591,2002
|
|
|
|